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更多 > 涨姿势 > 正文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作者:CC下载站 日期:2020-10-29 18:29:06 浏览:1451 分类:涨姿势

  提起四大名著,很多人自然都有所耳闻,除了经常被当作求学时期必读的课外读物之外,还被改编成了经典的影视文化作品,以供更多的人去学习了解。在那个影视作品有限的情况下,四大名著应该是不少人回忆中的经典,尤其是亲朋好友聚到一起,也常常会谈论一些经典的桥段。因此我们便可认为四大名著已经成为了国民作品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1982年—1985年拍完前十一集,于1984年2月3日播出了《计收猪八戒》、《三打白骨精》两集,1986年春节期间播出前十一集。1988年2月1日起,前25集全部播出,1998年7月开始拍摄补拍的16集,1999年拍完,2000年春节期间播出。前后长达17年,《西游记》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。86 版的《红楼梦》也将小说中的人情世故诉说殆尽;94年的《三国演义》、98年的《水浒传》更是将一代豪情展现在大众面前,江湖儿女感染了一代人的理想。四大名著也就成为了最为经典的作品,至今还在一些电卫视之上播出供人们欣赏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但在四大名著这个固有的思想在人们形成定识之前,是有六大名著这一说法的,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,《儒林外史》和《聊斋志异》被摘除出去,以便能够保证名著的引领价值。只是,为何就单单这两本被挤出名著的队伍呢?

  《聊斋志异》:怪异荒诞,倾诉对社会的不满

  不少人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由小说改编的各种版本的聊斋故事,虽然在电视剧的刻画下,“聊斋”有了一层恐怖片的含义,但是,其中也不乏各种凄美的爱情故事,只是,所有的故事都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之上,企图用故事来完成人们现实之中难以完成的理想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,虽然现在不少网络电影打着蒲松龄的名号在做各种想象,但历史上的蒲松龄也并非影视剧中刻画的那样。蒲松龄自谓“喜人谈鬼”,“雅爱搜神”。有文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,写作狐鬼故事。对一位志在入仕的秀才来说,这未免是不务正业,“可怜无补费精神”。为此,他曾受到友好的劝阻、不友好的讥讽。这在当时看来绝对是离经叛道的代表,读书人不求读书,只为胡思乱想,他自然也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包容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因为蒲松龄成长于底层社会,所以他自然会对整个国家制度有着最直接的思考,尤其是和他息息相关的身边生活。因此他将自己所想倾诉在自己的作品之中,首先便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,将贪官污吏的想象刻画的淋漓尽致,尽诉社会弊端。而且他的文章也对传统王朝的科举制度提出质疑,但也只是书生之谈,颇显无力。而他的故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男女爱情故事的描写,在旧社会时期,“父母之命,媒之言”,谁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,而他的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,都是为追求真挚爱情的痴男怨女,表达了对当时礼教的蔑视。

  妁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《聊斋志异》的故事大多都是以妖怪和人相爱的故事为线索,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大胆的想象,甚至于是领先时代的。他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,更倾诉了时代对于人的压迫,抨击黑暗社会的腐朽。当然这种不被当时时代主流思想文化认可的作品,却在之后的流传中,让很多人看到了它的价值。至于为何没有进入四大名著的行列,也正是它这种荒诞的写作手法,在当时看来是不被理解的吧。

  《儒林外史》:极致讽刺

  很多人知道《儒林外史》,大概都是从语文课本中的《范进中举》一文开始的,在文中作者吴敬梓生动地刻画了范进这个为求功名利禄,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的典型形象。至今,范进中举的故事也让许多人铭记,传统社会对人的压迫历历在目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虽然作者的写作手法十分突出,但也正是这一极致让它缺少了一定的教育价值。题材单一确实很难让它成为有名著的潜力。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封建王朝官场的现实,整本书弥漫着腐朽的特点,过分采用讽刺的手法,揭露了官场上人性的罪恶,而少了一点人性中真善美的宣扬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况且名著本身就是有一定的普世价值意义的,如果不能让人们得到有效的教育,那可能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。这也是《儒林外史》被剔出队伍的原因。

  在当时的条件下,这两本并不适合作为名著

 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的文盲问题,于是各种扫盲班应运而生。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,国家就开始着手解决提高人们文学水平这一问题了。而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传统文学之中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先行动,于是他们就从众多的历史古籍中选了六部代表作,分别是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儒林外史》和《聊斋志异》。因为这六部文学巨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体验,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“六大名著”

  只是因为要宣扬的积极价值,上述文章中提及到的《儒林外史》以及《聊斋志异》就被排在了后面。最先列入出版计划的就只有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和《红楼梦》,这四本书一经推广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。而其他出版社看到了这四本书的火爆,自然也就更加卖力地宣传,也就形成了大众所熟知的“四大名著”。

  

[历史有点儿料] 建国后,为什么要将六大名著变为四大名著?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

  其实,最为现实的原因就是这两本书中所宣扬的一些价值观以及思想理念,会给人们造成不好的引导,尤其名著的普及者还涉及青少年,这正是他们人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,如果不能好好引导,确实是一种失误。

  文学作品的价值本身就是要提升人们的灵魂境界,可能不同的人读完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,但这可能本身就是文化的魅力,和而不同也才是它最好的价值。即使《儒林外史》和《聊斋志异》没有进入四大名著的队伍,但是社会之上对于它们的价值也得到了肯定,尤其是也成为不少人课外阅读的必备读物,也证明了这两本书的过人之处。

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:

关灯